【周处除三害】百度云资源「HD1080p高清中字」
百度网盘链接:https://pan.baidu.com/s/gsbgvbghfhgt6vbp8hgw
迅雷网盘链接:https://pan.xunlei.com/59864p8hgw
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《周处除三害》是真的吗,以及周处除三害是水浒传还是三国演义里的对应的知识点,文章可能有点长,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,增长自己的知识,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。
本文目录
一、周处除三害故事告诉大家什么道理
1、周处除三害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:人是可以转变的,只要痛下决心,浪子也可以回头,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。
2、在乡人眼里,周处是义兴“三害”之首,即使杀虎斩蛟也得不到人们的谅解。
3、难得可贵的是周处能从乡人的反应中感悟到自己的严重过失,进而听取贤人的规劝,幡然悔悟,弃恶从善。
二、周处真实存在吗
1、周处真实存在,周处(236年-297年),字子隐,新平太守、广汉太守、御史中丞。东吴吴郡阳羡人,鄱阳太守周鲂之子。周处年少时纵情肆欲,为祸乡里,后来浪子回头,改过自新,功业更胜乃父,留下“周处除三害”的传说。
2、吴亡后,周处仕晋,刚正不阿,得罪权贵,被派往西北讨伐氐羌叛变,被搞死
三、《世说新语》中的故事是真的吗
1、《世说新语》是记载晋史的第一手材料,和唐代修撰的《晋书》在某些地方有异曲同工之妙,我们不妨通过两者的比较来看看二者的记载真实性如何:
2、传统中国社会的历史修撰,千年以来都是秉承着“实录”的精神来写作的,《三国志》之所以名为“志”,也就是实录的意思。
3、实录,意味着对历史事实的真实客观的记载。即便排除史料来源的不准确以及史料辨析抉择的失误,我们都不得不承认,实录在事实上是一种非常理想化的创作标准,在实际撰写的过程当中,无可避免地会在字里行间留下作者的主观判断和感情倾向。了解作者的立场和倾向,有时候对我们辨析历史文献的真实性是非常重要的。
4、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:“陆逊、陆抗是君何物?”答曰:“如卿于卢毓、卢珽。”士龙失色。既出户,谓兄曰:“何至如此?彼容不相知也。”士衡正色曰:“我父祖名播海内,宁有不知?鬼子敢尔!”(《世说新语?方正》)
5、《世说新语》的这个故事在《晋书》中也有相似的内容:
6、范阳卢志于众中问机曰:“陆逊、陆抗于君近远?”机曰:“如君于卢毓、卢廷。”志默然。既起,云谓机曰:“殊邦遐远,容不相悉,何至于此!”机曰:“我父祖名播四海,宁不知邪!”议者以此定二陆之优劣。(《晋书·陆机传》)
7、第一,卢志的提问不一样,《世说新语》记载是“是君何物”,《晋书》记载是“于君远近”。
8、第二,陆机回答之后,《晋书》多了对卢志表情的描述,“志默然。”
9、第三,《晋书》在故事的结尾加上了一个评价,“议者以此定二陆之优劣”。
10、要判断这两条史料哪一条更接近于事实的真相,我们当然可以从史料的产生时间来做出抉择,因为《世说新语》修撰在前,而《晋书》修撰在后,从逻辑上说,离事件发生时间更近的史料失真的可能性也就相对小。
11、但如果我们就这样轻易地做出判断了事,忽视了上述三点异同产生的原因,那就错过了这两条史料当中非常多有价值的信息。
12、先说第一条异同:《晋书》的问话是“于君远近”。翻译成今天的话,就是卢志想打听一下陆机和江东陆氏家族是什么关系。作为范阳卢氏家族出身的贵族,卢志对交往对象的出身是非常在意的。不明白这个心理的看官,可以参考一下《泰坦尼克号》当中的桥段:杰克陪露丝去赴宴的时候,露丝向其他宾客介绍杰克说“这是唐信先生”,对方立刻追问“你是波士顿唐信家族的成员吗?”——上流社会对出身高贵与否是非常在意的。
13、如果卢志只是单纯地询问陆机的出身,从逻辑上说陆机是没有理由发怒,并且对卢志反唇相讥的。导致陆机盛怒的原因,是因为卢志问的问题是《世说新语》里讲的那句“是君何物”,翻译成白话,就是“陆逊、陆抗是你的什么东西?!”这分明是出口伤人,所以陆机才被迫回击他。《世说新语》把这个故事收录在《方正》一节。“方正”,顾名思义,就是立身正派但是又很有棱角的人物。通过这个分析,可以看出,在这个对话当中,陆机明明是“正当防卫”,但是被《晋书》说成了“故意伤害”。
14、那么,卢志为什么这么无礼的攻击陆机呢?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,陆机很有可能是在东吴灭亡之后被虏到洛阳去的。所以在洛阳的北方士族看起来,陆机就是亡国奴一个,亡国奴有什么人格可言!必须给他一个下马威。
15、但陆机这个亡国奴为什么又反击得这么理直气壮呢?因为西晋灭亡东吴之后,对江东士族的利益进行了有意识的保护,以此来笼络他们,甚至于连江东士族的家兵都没有予以解除。也就是说,在陆机看起来,东吴的灭亡是他孙家的事儿,跟姓陆的没关系,所以他绝不会允许人家把亡国奴这个屎盆子扣在自己的头上。
16、从这个对话当中反映出的西晋初年的南北士族之间的矛盾看,西晋虽然在政权形式上整合的全国的版图,但是对于文化认同的整合,对于国家观念的整合远未结束,这也是西晋为什么在后来快速灭亡的原因之一。
17、接下来我们说第二个异同:“志默然”。《晋书》的意思显然是要把卢志处理成一个非常有修养的高贵的形象,因为他在受到别人的言语侮辱之后很有风度地选择了隐忍。相形之下,陆机就成了一个一只非常没有教养、没有礼貌的刺猬。
18、最后说第三个异同:“议者以此定二陆之优劣”。《晋书》的意思,显然是陆云优于陆机——因为陆云在受到人家侮辱的时候没有选择激烈地反抗。
19、为什么《晋书》要在《世说新语》的基础上做这么大幅度的改动呢?它想要表达什么?
20、首先,《晋书》是以房玄龄为首的北方士族知识分子来撰写的,地域性的认同倾向使得他们更愿意左袒卢志。但更重要的是,《晋书》是要借这个故事来宣扬唐王朝的大一统的国家认同感。也就是说,要对于那些唐朝的后征服地区的人喊话:看到没有?你们的榜样应该是陆云,而不是陆机,你们要忘掉自己从前的身份和归属,主动拥抱新的国家,作新朝的顺民。这才是《晋书》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!
21、所以,史料的真实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,也并不是说歪曲的史料就一概没有价值。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,史料的传写变形,有时候能够给我们带来的信息其实也是非常宝贵的。
四、周处除三害讲的是什么故事
1、周处年轻力壮,性子强焊暴烈。他闲着无事,常常上街逞凶,把街坊邻里打得鼻青眼肿。所以,他一上街,行人就像遇上虎豹一般到处躲藏,街上冷冷清清找不到一个人影。
2、乡镇上的人私下抱怨说:“山间的猛虎,江里的蛟龙,还有地上的周处,是世上‘三害’。‘三
3、有人出主意说:“干吗不想办法叫周处上山杀虎,下江斩龙呢?这样‘三害’少了‘两害’不
4、乡亲们推选出年龄最大的三位长者,登门去见周处。他们当着周处的面夸奖他胆大武艺
5、高,是天下独一无二的武士,要说降龙伏虎,除了他再也找不到第二个能人了!
6、听说要杀虎斩龙,逞强好胜的周处,立刻拍拍胸脯说:“那两个恶物只敢欺侮你们这些胆小的。
7、第二天早上,街上站满了人。他们目送着周处独个上了山。
8、几个青年不敢上山观看,怕老虎伤着自己,就藏在山下草丛里听动静。
9、一会儿,山风骤起,响起阵阵林涛,接着,山上传出一声雷鸣般的呼啸,整个山林瑟瑟颤动,
10、几个藏在草丛里的青年这才松了口气。可是想起周处又都面面相觑,忐忑不安。
11、晌午,山路上响起窸窸窣窣的声音。几个青年探头细看,不由得惊喜地大叫道:“老虎
12、周处从山坡上走来,身后扬起一阵尘土。他肩背一只僵死的锦毛白额虎。
13、乡亲们闻声蜂拥而来,围着周处啧啧称赞,夸他不愧是条硬汉!
14、周处捧起乡亲抬来的酒坛,不停地朝嘴里灌,喝得摇摇晃晃迷迷糊糊。随后把酒坛一扔,就
15、着酒兴,脱去上衣,纵身跳下江河。
16、江水顿时掀起万丈巨浪,波涛如排山倒海一般,发出轰然巨响。
17、忽见蚊龙从水中一跃而起,蹿入半空;忽而又一头栽入大江潜入水底。
18、周处被蚊龙搅起的冲天白浪拋入空中,随后又坠入江里。
19、他毫无畏惧,紧随蚊龙穷追不舍。
20、江底阴暗。霎那间蚊龙无影无踪,去向不明。
21、周处睁大眼睛,看到前面有一棵庞大的珊瑚树。他寻思怪物莫非藏在后面?!正在这时,忽
22、见眼前一道白光。周处眼明手快,马上闪到一边。
23、那条凶恶的蛟龙,果然从珊瑚树后朝他袭击而来。
24、周处大怒。他挥动利剑奋力刺去。
25、蚊龙受了重伤,鲜血染红了江水。它带着伤痛发疯似的向周处扑来。周处无处躲让,眼见
26、周处急中生智,他一个鹞子翻身,恰好从蚊龙身下钻了过去,没有伤着一根汗毛。
27、使了个鲤鱼打挺,凭着他的好水性,稳住身子,乘蛟龙来不及转身,又连砍数剑,把作恶多端的蛟龙劈成三截。
28、大江平息了,没有风没有浪,也没有周处的身影。
29、站在岸上的乡亲默默无语。他们为周处的死活担忧。
30、忽然有人说:“周处死了岂不更好。
31、这样一来,虎害龙害人害一扫而光,大家好过上安稳曰
32、话音没落,只见一个人水淋淋地从水里爬上岸!
33、谁也没料到他还活着。乡亲们一个个都看呆了。
34、乡亲们好一会才回过神朝他点头微笑,随后又一个个躲得远远的。
35、周处除害有功。乡亲们感激他,却也更怕他了。
36、周处见了这般情景,不由得一阵心酸。他恍然悟出其中的道理。
37、他感到不安。他第一次觉察街坊邻里这样怕他,比见到猛虎恶龙还怕得厉害。
38、他想改掉以前的毛病。可是还来得及吗?
39、一位有学问的大官告诉他:“一点儿不晚。
40、古人讲得好:当一个人能辨清是非,做出一番业绩,哪怕已经到了风烛残年时,也是可贵的。
41、周处果然痛改前非,成为受人尊敬的人。
五、周处除三害是水浒传还是三国演义里的
周处除三害时世说新语里记载的。
END,本文到此结束,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,还望关注本站哦!